近年来,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,就业工作任务艰巨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“稳就业”“保就业”决策部署,执行好教育部、上海市教委相关工作会议的要求,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行动方案,夯实工作责任,增强使命担当,推进本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“早动员、早启动、早落实”。
一、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更高标准、更优质量,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攻坚战。
二、工作目标
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,全校各级组织、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要继续秉承“以学生为本”的就业工作理念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服务新发展格局,继续遵循“抓紧、抓实、抓好”就业工作要求,奋力完成本校2022届毕业生“更加充分、更高质量”就业工作目标:一是全校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或超过上海市平均水平;二是学校输送更多2022届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基层。
三、推进阶段
6月30日学校举办“立韧千帆竞 信从心力行——实习生专场线上招聘会”,同步拉开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幕,按照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,分六个阶段具体推进工作:
1.调研准备阶段(2021年7月-9月)
深入排摸分析毕业生整体状况,精准上报2022届毕业生生源信息,动态掌握各类求职意向群体思想动态;加强对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引导,开展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解读,提供各类求职技能培训和个性化生涯规划咨询服务,制定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校园宣讲招聘方案;继续为2021届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。
2.集中推进阶段(9月底-12月底)
深入挖掘毕业生高质量、充分就业典型案例,讲好毕业生高质量、充分就业生动故事,宣传好促就业典型经验;抓住“秋招”黄金推进期,积极开展线上+线下、学校+学院、综合+专场等多类型宣讲会、招聘会,全面激发毕业生就业主动性;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总结和质量分析,召开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;继续为2021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。
3.分析调整阶段(2022年1月-3月初)
全面梳理、再次研判各类求职群体进展和成效,抓实抓细促就业一生一策,家校互动、师生互动,发挥好家长、导师的作用,发挥好校友作用,全员责任、督促毕业生理性调整求职定位,积极参与假期的实习实践,做好“春招”求职准备。
4.压茬吹哨阶段(3月-4月底)
抓住“春招”关键期,通过开展“线上线下校园春招招聘会”,继续畅通毕业生求职渠道;开展“职业生涯规划月”,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,帮助考研失利毕业生积极求职;用好“一生一策”就业系统,进一步提高岗位匹配精准度、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指导;用足政策性岗位、用好市场性岗位;持续推进和落实好“导师互伴计划”;定期公布全校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,做好各学院就业工作经验的宣传,营造“先进示范、落后鞭策、你追我赶”的良好氛围,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。
5.百日冲刺阶段(5月-7月底)
抓住目标实现的冲刺期,继续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学业、就业、心理、思想等全面关心,继续加强对重点关注群体的点对点帮扶和人文关怀。全面核查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方案,确保就业数据统计精准,做好毕业生离校温馨周到服务。
6.全面总结阶段(8月-12月)
围绕“更加充分、更高质量”的就业工作目标要求,有序开展各二级学院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总结和质量分析工作,做好全校就业工作的总结表彰;继续为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关心指导等就业服务。
四、重点任务
在全面推进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上,学校将通过以下六大工程加强就业工作的内涵建设。
1.生涯教育提质工程:将“生涯教育”植入“入学教育”,实现“生涯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”;将“朋辈引领”植入“生涯教育”,培育校院两级生涯教育品牌项目;用活用好短学段;推进生涯规划精品课程建设,打造有“学科特点、学院特色”的生涯教育基地。
2.重点帮扶暖心工程:针对少数民族学生、残疾学生、建档立卡家庭学生、女大学生等群体开展专项帮扶,开办“求职训练营”“辅导工作坊”,提升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;探索设立毕业生求职补贴。
3.就业服务精准工程:用好“一生一策”就业服务系统、“易班”电子岗位卡,加快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,促进实习信息共享、毕业生就业岗位推荐更加精准、就业事务办理更加便捷,就业情况分析更加科学;合理安排各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,为有实习意愿的在校生提供便利;探索设立“考研”“考公”选修课程,为有考研考公意愿的在校生提供提升平台。
4. 创新创业引领工程:建立以学校为主导、二级学院为主体、相关职能部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健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、孵化体系和平台,加强与地方政府、校友企业的合作,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大潮,以创业出彩,通过学生创业带动更多就业。
5.招生就业联动工程:严格执行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》,对就业状况差、社会需求少的专业进行关停并转,将招生、培养、就业全链条联动;进一步深化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机制改革,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、能力、素养等方面的要求,不断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、教学计划,充分发挥学校“学验并重”的培养优势,发挥产学研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,发挥“双师型”教师的力量,解决毕业生专业和能力与社会脱节的问题,为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提供有力支持,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。
6. 业务能力提升工程:定期开展辅导员队伍和就业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,鼓励毕业班辅导员承担就业课程的教学任务;鼓励开展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、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,提升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、专业化素质和职业化水平。
五、工作保障
为圆满完成本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,学校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落实工作保障:
1.组织领导:继续贯彻落实“一把手工程”,坚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,实施目标牵引。发挥好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协同推进作用,发挥好校领导靠前指挥、相关单位的督促指导作用,压紧压实各毕业生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和教师全员责任,积极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,贯彻“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”的工作理念,落实“导生互伴计划”,形成全员抓就业、促就业的全校“大就业”工作格局。
2.机制方法:建立就业目标考核制度,强化监督检查。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各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,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成情况、完成绩效纳入学院专业评估、激励计划、领导班子及相关领导年度考核、毕业班辅导员年度考核等重要内容,由组织部、人事处和学生处组织实施,就业率低于学校平均且低于上海市平均的不得参加相关评奖评优;学校定期对各学院的就业进展情况进行通报,由纪委监察处开展督促检查,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督查、通报、约谈和问责机制;学校修改优化就业工作评奖评优制度,分类评价、专项激励。
3.队伍建设:学校将严格落实教育部的就业机构、人员、场地、经费“四到位”要求,校级就业工作人员按照毕业生人数1:500逐步配齐,支持有条件的二级学院设立就业专职辅导员,确保各学院就业工作队伍的稳定性。
4.经费保障:保障就业工作日常生均经费。继续执行“就业奖励”政策,支持毕业生赴重点行业(单位)、西部、基层就业;支持“科研助理”等促就业政策落地配套经费;探索设立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。
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
招生与就业办公室